“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其载体层为“十个思政”,即课程思政、科研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环境思政、文艺思政、仪式思政、网络思政、行走思政、身教思政,强调的是全方位承载,体现的是全领域开花。本期大家谈系列主题——“十个思政”激活一池春水。
作为首批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和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气象海洋学院《天气学原理》课程团队特别注重挖掘思政元素。团队首席教授黄小刚在交流发言中说道:“院校专业课占比大,无论从时间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启智润德空间,我们要坚持把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作为树人育人的酵素紧抓不放,最大限度发挥其凝心立德的催化作用。”
空天科学学院某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以国家和军队需求为己任,深耕高速飞行器创新研究30余年,始终以一流成果和一流人才的双向输出为目标。该创新团队带头人、专业技术少将易仕和教授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科研团队和科技攻关的思政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好教员自身和优秀校友的思政育人作用,持续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高远志向,涵养家国情怀、培塑创新精神,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军队需要统一起来,在攻克关键技术、立牢为战而研中实现人生抱负。我们要在每一次任务攻坚中将创新的勇气、突破的锐气、争先的骨气、团结的士气、奉献的正气传递给学员们,鼓励和鞭策他们成为优秀的国防科技人才和强军打赢人才,为推进航天事业、强军事业贡献智慧力量。”
《措施》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特点规律,为加强学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智能科学学院队干部周立健说:“我们将把思政理念融入管理工作,创新推进管理思政。既要坚持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把作风纪律、行为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更要科学管理、激发能动,深入开展‘大谈心深交流真关爱,做阳光向上科大人’活动,推动管理思政可见可感,不断巩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氛围。”
服务保障中心注重将人文理念融入服务保障,做到“主动服务、精细服务、高效服务、全面服务、创新服务”。负责军需保障的穆孝天说:“‘建设最好大学食堂’要落细落实。我们一方面继续抓好厨艺评比,持续抓厨师水平、菜品质量;另一方面,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全面分析食堂保障细节,抓好提质升级。通过不断努力,力争形成学校特色饮食文化品牌,为服务思政、后勤育人贡献力量。”
第六十三研究所近年来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硬环境”与价值引领“软环境”有机融合,设计建成所史走廊、院士长廊、明廉洁文化教育园、“远征”主题雕塑、研战亭,让师生员工真切感受到环境育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塑造力,体会到“墙壁道路会说话、一草一木能育人”。副研究员安康表示:“将体系谋划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环境建设方案,切实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为战而研、奋进一流的动力热情。”
“高地号角”军乐团团长肖海佳认为,文艺思政的本质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实现思想与精神上的内化。他表示:“会更加用心做好文艺育人工作,精心筹划打造文艺思政课,把每一次排练现场当成‘思政小阵地’,把每一次排练曲目当成‘思政小课题’,把每一次排练演奏当成打造学员‘精气神’的大舞台,汇集大思政‘政能量’,努力为高地文化增光添彩。”
外国语学院在开展“煅镝-2025A”野外综合训练期间,将政治工作课目有机融入思想、融入训练、融入日常,实现全流程融入中心、全方位服务中心、全环节保证中心,充分激活大思政育人的“能动密码”。全程参与该活动的政治理论教员表示:“我们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在战术演练间隙开设‘战地微党课’。学员在负重奔袭后席地而坐,结合长途行军体验感悟革命先烈的信仰力量,这种‘汗水浸透理论’的方式让思政教育直抵心灵。”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理论快车”之快、“思想阵地”之深、“理论闯关”之效,以“高地号角”融媒体矩阵之合力,有效构筑网络思政主阵地。中心教员刘轶丹说:“将持续用好永不下线的思政课堂,着力打造‘网络+’思政新模式,有效破解传统教育‘单向灌输’、‘时空受限’等问题,实现理论学习全天候、精准化覆盖,筑牢广大官兵的思想政治根基。”
2024年,“高地薪火”硕博宣讲团开展宣讲40场,足迹遍布祖国的林海雪原、高山海岛、大漠戈壁,覆盖受众超过9000人次。作为宣讲团成员,李俊杰深感使命在肩、豪情满怀。“‘行走思政’理念如火炬,照亮我们前行道路。我们定当用青春之声讲出理论的魅力,讲出科学的品位,讲出真理的味道,把青春的力量闪耀在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
“作为军校教员,我们要像‘开心小屋’的老师们那样,以朋友身份倾听学员心声,用自身经历引导他们直面挑战。”学习《措施》后,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教员于旭东对“身教思政”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表示课堂上,要以严谨治学态度、精湛专业知识为学生示范;实验中,要亲身参与、攻坚克难,培养学生科研精神;论文撰写时,要坚守学术道德,传递规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