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在线VIP认证)-Apple App Store
人物风采
珍贵物品集中亮相!高伯龙院士生前用物陈列室发挥思政育人实效
发布日期:2025-06-29 作者: 刘和明 图片:胡文昭 访问量:

在高伯龙院士诞辰97周年纪念日之际,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建成高伯龙院士生前用物陈列室。该陈列室内所有藏品均是高院士生前长期使用的物品,由高院士家属无偿捐赠。

高伯龙院士是我国激光陀螺技术的奠基人,给我国激光陀螺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科研财富。目前,他和团队研制的陀螺及相关系统已列装多型武器装备;但他留给我们更宝贵的,是精神财富。

步入陈列室,简陋的家具、破损的日常用品映入眼帘,把这位大科学家简单却伟大的一生,直观地呈现出来。

扫描二维码即可参观

“高伯龙院士生前用物陈列室”

勤俭节约是他毕生的注脚

在陈列室内,处处可见高院士勤俭节约的影子。他的勤俭不仅表现在工作上,更体现在生活中。

这套沙发、茶几购买于1997年,直至2017年高院士去世,一直是他家里最时髦的家具。但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沙发脚早已磨损,沙发垫已缝补过多次,茶几更是掉漆严重、摇摇欲坠。但高院士毫不在意,觉得能用就行。曾经,他的弟子们想帮他换套沙发,院士不仅不同意,还反问他们:打起仗来是看你武器厉不厉害,还是看你武器好不好看?他说能用就行,干科研实用最重要,抓精髓,不要在这些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书桌上的茶杯,杯盖、杯身完全不配套,甚至全是破损;藤椅用了20多年,装药的盒子是废品再利用;还有书柜、床、衣柜,都是当年学校南迁长沙时添置的,这些家具他们一家人用了差不多50年。

衣柜里的衣服大多是老式的旧军装,为数不多的几件便装除了儿子买给他的,一般都要穿几十年。比如,这件破洞背心,从壮年到高龄,陪伴他度过了最艰辛的奋斗岁月;穿着破洞背心干着上亿元事业的老人,是网友们心中的最强“扫地僧”。

在陈列室的浸润式环境中,激光陀螺团队年轻教员被高院士的节约精神深深触动。他们亲身参与陈列室建设,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实践着高院士勤俭节约的美德:那些重复使用的激光陀螺装配工装,经过多次修整仍精准如初;卫生间洗手台加装了“1块钱”小节水管,日积月累节水数吨;会议室和办公室的陈旧家具,年轻教员们坚持维护而非更换,他们说:“整理院士的旧沙发时,我们懂了‘能用就行’的真谛,浪费一秒都是对战斗力的懈怠。”这些小事迹彰显“环境思政”效果:陈列室的实物展示让节约从理念变为习惯,新一代教员在工作中自觉践行,真正将勤俭内化为强军实践的基石。

严谨治学是他不变的追求

在这间陈列室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高院士严谨治学的身影。

高院士的学术生涯里,一直倡导“实用”。他培养学生素以严格著称,最关键就是看学生的研究结果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在他的书桌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段话“评价论文或个人应着重看真正价值和创造性,要把错误放其次。谨小慎微对发展很不利。”这是2001年4月,他在修改学生论文后写的一段话,他说这要专门写下来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他的学生曾说:“高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核心,就是看你是不是解决了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弄虚的,肯定是不行的,你说再多也没用。但只要解决了实际问题,确确实实掌握了本领,提高了能力,还是比较好过关的。”

在老旧的书架上,我们还能看到一本本他阅读过的书籍,书上字迹密密麻麻,布满了他推演的痕迹。并且,高院士并不仅是在专业书上作批注,在理论书籍上也有。他还说,“科技工作者不要只看专业书籍,也要看看理论、哲学书,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思维。”

陈列室中高院士的批注书籍和手稿,成为新一代教员严谨治学的“活教材”。在分众引导式教育下,他们继承文化传承:陀螺镀膜工艺中,反复校准误差至纳米级,绝不容忍“差不多”态度;装配环节一丝不苟,数据求真务实;教学科研始终以提升战斗力为导向,年轻教员感慨:“整理院士推演手稿时,那股较真劲儿直抵人心——这比说教更管用。”“环境思政”效果好,团队近年激光陀螺、惯导系统等科研成果实战转化率倍增,彰显了陈列室以物化人、以境育人的力量。

为战创新是他奋斗的目标

高伯龙院士从大学时期开始,一直醉心于理论物理研究,1975年他加入激光陀螺团队以来,在理论探索中为战斗力需要保持创新姿态,成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从DF透反仪到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工程样机的研制成功,他带领团队在基本原理、工艺技术上狠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潜心创新;特别是随着我们事业的发展,激光陀螺配套的航海惯导系统需求越来越大,为节省经费,团队自己挖水池造海,模拟海浪试验,将创新用在了方方面面。

在他卧室的床头,我们还看到一枚温度计,这是高院士特别要求钉的。他有比较严重的哮喘,对天气很敏感,为了不让自己生病耽误工作,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温度,来决定自己今天穿什么衣服。他说,我的时间很宝贵,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哪一项都不等人啊。

高院士的床头温度计在陈列室重现,激励新一代教员为战创新永不停步。团队在激光陀螺和惯导系统基础上,年轻骨干在陀螺团队老教授们的带领下攻关奋进,研究成果近年来仍屡获国家、军队各类奖项;同时紧跟国际前沿,布局前沿新兴研究方向。他们说:“布展时看到院士带病工作的温度计,我们明白了‘创新不等人’的紧迫感。”陈列室的奋斗场景让创新精神生根发芽,团队一代又一代人矢志奋斗,为强军事业注入新动能,印证了“身教思政”的深远影响。

文化需要传承,把有价值的实物保存下来,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希望,在这里,您在成功时能找到共鸣、在失意时能找到再站起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