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 校内要闻
最美新时代科大人
● 青春淬火绽锋芒
“善拼敢赢,开放包容,追梦无形,追求无限!”一声充满力量的呼号在荣誉室喊响,紧接着,全体学员在队长刘杉的带领下立下新学期“军令状”:毕业设计冲优、联考百分百通过、百分百“三到一服从”……
这热火朝天的一幕,发生在电子对抗学院某学员队。新学期伊始,他们用重温队史、动员宣誓的形式开展“思政第一课”。正如他们的嘹亮呼号那样,这是一支从诞生之初就奋进向上的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担负全军基层“三大组织”联建联创试点任务的唯一院校单位、学校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前不久,该学员队被学院授予院级集体三等功,这不仅是对他们平日刻苦拼搏的回报,更是对全队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见证。
青春接力,赓续集体荣光
入队入编仪式上,教导员高鹏凝视着整齐列队的新生力量,将“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奖牌郑重交到模拟连连长毕剑手中。
“现将荣誉交付于你,欢迎你们加入星火四队,从今天起,每名学员都是荣誉的创造者、队史的主笔人!”荣誉就像种子一样深深埋进每一名学员心中,倍感自豪的同时,沉甸甸的担子也扑面而来。
“我是四队第568个兵。”接过属于自己的编号卡,学员王应伦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床头,出生在红色圣地贵州遵义,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他,一直梦想在军营建功立业。他既为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而骄傲,又时常反问自己:我能为这支队伍带来荣誉吗?
12月的成都寒气逼人,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上,一支身披白色比赛服的队伍在密林中往返穿梭……
在前两天的项目中,由于经验不足,王应伦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最后一场比赛,还剩最后一个信号源,受限于复杂的电磁环境,他迟迟没能判定确切方位,高强度的穿梭也让体力达到上限。
“只要还剩一股劲,就一定要把荣誉带回四队!”王应伦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他迅速冷静下来,利用测向装备精准读取方位,“快点,再快点!” 脚步不断提速,最后一个打卡点终于出现,他向着第一名全力奔去。
赢得新的荣誉是对过往荣誉最好的传承。站在全国信息安全对抗大赛的领奖台上,学员章建成的心情难以平静,回想起刚归建四队的场景,“本科期间各种国家级奖项拿到手软、获取国家专利一项、软件著作两项……”荣誉室里展陈的优秀毕业学员的事迹像烛火般点燃了他的内心。队里还专门联系优秀毕业学员和指导教员开展帮带,并组建兴趣小组全力支持学员参加竞赛。
路子铺好了,担子也更重了。“担任学院‘BOI’战队负责人,我能行吗?”自那以后,章建成经常与代码鏖战到深夜,在网络安全领域越钻越精的他最终不负众望,在第八届“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总决赛中斩获一等奖。
如今的荣誉墙上,章建成的名字闪闪发光: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全国一等奖、长城杯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二等奖……
未来何去何从?已经获得网络安全专业硕博连读资格的章建成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他希望,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自己的奋斗,可以转化为实打实的战斗力。
携手同心,凝聚拼搏力量
刚刚分流到学员队时,恐慌充斥着学员王思惟的内心:两门必修课亮起红灯、体能成绩一度吊车尾,望着军容镜里的自己,他的焦虑日益加剧,这支向来先进的队伍能够容纳我吗?
读完王思惟的思想汇报后,模拟连指导员陈云第一时间来到宿舍,拍着他的肩膀认真地说:“四队不会抛弃任何一个战友!”
接下来的日子里,队内“小教员”开展课程补差,每天坚持进行知识点串讲,每周出题进行测验……在一系列措施加持下,王思惟最终顺利通过课程考试。陈云也主动为其制定体能强化计划,在日常训练基础上,着重讲解科学发力原理,循序渐进开展补差补弱,陪伴激励王思惟不断突破自我。
“感谢陈云带我武装三进优秀组,腹式呼吸法和送髋很有效”,某次特训结束后,王思惟在朋友圈配图写道,照片中,“小肚腩”早已蜕变为“腱子肉”,笑容也格外灿烂。
踏上世界舞台,耳畔响起激昂的国歌声,杨晨茜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军校学员运动会上斩获前三名,为国争光。
三个月前,卡在保研边缘线的她忙得焦头烂额,看着并不拔尖的绩点和为数不多的竞赛成果,她逐渐被焦虑和烦躁裹挟,就连一心热爱的排球也想放弃。
“杨姐,怎么好几天没见你打排球了?”“排球打的是凝聚力,少了你可怎么行啊!”“不挂科”排球兴趣小组不时发来“云问候”。除了线上的关心,一次,队员们抱着排球,“强”拉着杨晨茜回到了熟悉的球场,在战友的鼓励下,她重新找回了“热辣滚烫”的日子。
一个集体只有聚成一团火,才有强大战斗力。盛夏的球场,杨晨茜和队员们顶着烈日刻苦训练,三分钟的平板支撑、数十趟的连续折返跑、数不尽的单兵防守、每天上百个“好球”扣杀,姜常寅小臂上满是被排球砸出的淤青,杨晨茜手上的绷带缠得越来越厚,但他们相互鼓劲,从未想过放弃。
“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背后还有118名战友。”年终总结汇报上,杨晨茜举着奖牌和照片感慨道,照片中她手捧鲜花,目光坚毅,身后的五星红旗鲜艳无比。
不让一人思想掉队,不让一人学无所进,不让一人遇困无援。身在这样一个团结的集体,学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蜕变”正在轮番上演。
燃旺 “星火”,照亮梦想征途
“信息化战争背景下是否还需要刺刀见红的精神气?”
某次“星火理论研究”研讨会上,组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讨论。
“战争不仅是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精神意志的比拼,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凶狠的对手,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现在我们‘钢’多了,‘气’要更足。” 学员缑子扬的发言赢得强烈认可。
着眼于将红色基因根植学员血脉,该队在日常学习基础上,创新理论学习组织形式:开展强军故事会、思政微课堂、“五感”话成长等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由“一人讲”变为“大家谈”,沉浸式感悟历史,筑牢学员思想根基;鼓励学员自主创作“微动漫”“微视频”等,积极营造“人人是教员、处处受教育”的浓厚氛围,帮助学员扣好军旅人生“第一粒扣子”。
辨析越深,方向越明。在一次次理论学习的洗礼、一次次教育活动的锤炼中,一个个问号被不断拉直,汇聚成铁心向党的感叹号。
“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三学年,梁顺杰主动向党支部递交了戍边申请,成为该年级申请戍边第一人。“他是训练场上最拼的。”战友们如是评价。一年前被诊断出双腿胫骨应力性骨折,医生特意叮嘱他安心恢复,但他闲不下来,每到休息时间,便见缝插针加练,常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这点小伤都忍不了,怎么去戍边卫国?”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信仰当导航,万里不迷航。在管理育人实践过程中,该队始终把讲政治、践忠诚作为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务,调整组建以来,475名学员做到100%“三到一服从”,全队73人光荣戍边,20余人坚守斗争一线。
现在的努力,是为了成为怎样的自己?前段时间,在队里举行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中,学员们纷纷提笔写下了自己的梦想:奔赴战斗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战斗力;到基层部队去,守卫祖国电磁疆场;继续深造,瞄准国防和军队前沿科技展开攻关……
青春有限,追求无限。建队以来,该队先后涌现出毕业短短几年,连续两年荣立二等功的林裕昌等典型,8次获评院级以上集体表彰,年度体能达标考核成绩、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员荣获军队(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00余项,获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 余项。未来,该队全体学员将继续坚持夯实胜战之基、锤炼打赢本领,以奋斗之姿持续绽放青春光彩!(饶国锴)
【短评】
强基层堡垒当先锋模范
■电子对抗学院党委
该学员队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孕育而生,沐浴高地荣光、乘势强军东风,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支标杆。建队以来,他们始终把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学员队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以组织力催生战斗力,弘扬高地文化、传承集体荣誉、抓好互助共建……无论是学习训练走在前列,还是比武竞赛摘金夺银;无论是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学校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还是高标准完成全军基层“三大组织”联建联创试点、军队院校体能联考改革试点等重点任务,成绩的取得,源于一个道理: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来自组织。当前,随着军队院校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深化,基层党组织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只有让战斗堡垒更加过硬,单位全面建设才能根深叶茂,铸魂育人工作才能蒸蒸日上。未来,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强固组织功能,全面提升各级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不断激发团结制胜的强大动力,为锻造勇担胜战重任的新域新质人才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版 综合新闻
科技先锋
● 奔向星辰大海
夜深人静,北斗楼依然灯火通明。北斗楼前坪有一块石刻,上面的“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十六个字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庄严而神圣。北斗团队成员说,这是北斗人自己总结出来的北斗精神内核,它立在上班的必经之路上,每次路过大家都会将它在心里默念一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自主创新之路充满荆棘,1995年,当北斗团队刚刚成立时,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积累几乎为零。面对用户终端信号微弱、设备体积庞大等技术难题,团队成员说王飞雪教授却信心满满地说:“起步晚,并不代表就会落后,只要我们跑得够快,超越就只是时间问题。”就这样,3名在读博士生带着一台从北京借来的电脑和4万元经费,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程。
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将一个不到10平米的仓库收拾出来;没有仪器设备,就四处借调。在一次次失败中,他们终于走通了基本原理,成功研制出样机,突破了制约北斗一号建设的技术瓶颈。1998年,他们研制的设备成功与卫星对接,设备灵敏度接近理论极限,得到了在场专家的高度评价。2000年,团队成功研制“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为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自主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2007年的大年三十,北斗楼的研究室里依然灯火通明,王飞雪看着研究室里面埋头钻研的团队成员,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一颗北斗卫星在试运行中受到强烈信号干扰,导致信号传输中断。如果问题不解决,这颗卫星就不能发射。
万众一心才有出路。团队成员集体放弃休假,全身心投入到抗干扰研究中。面对国内技术空白和国外技术封锁,他们从零开始,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算法设计,仅用70多天就成功解决了这一关键技术难题。经测试,北斗卫星的复杂干扰抑制能力提高了1000倍,远超原规划目标。孙家栋院士在成果验收会上感慨:“你们就是李云龙式的科研团队,敢于亮剑,亮剑必胜!”
科研之路上,往往存在着很多意想不到的考验,没有万众一心的精神很难一一去克服。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定位系统全面建成的前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团队措手不及。所有计划节点被打乱,团队成员却选择了逆行而上。他们连夜组织线上会议,要求各成员从所在地出发,逆风前行。在疫情较为复杂的北京,12名队员冒着严寒,吃泡面、睡板房,连续奋战三个多月,完成了85项集成联试和故障模拟测试工作,形成了3100多页测试报告,确保了北斗三号地面运控系统按计划开通。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北斗团队从最初的3名博士生发展壮大到如今的200多人。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服务部队,也逐渐走向大众。2022年,北斗团队研发的RDSS信号收发系统将短报文系统容量提升了10倍,为北斗短报文在军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2023年7月5日,团队成员前往北京接受国家表彰,成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先进集体。
如今,北斗系统已完成全球组网部署,但北斗团队的追“星”之路并未停歇,奔向星辰大海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们将继续深耕相关领域,努力完成2035年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构建目标,助力北斗成为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
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从跟跑到领跑,北斗团队用30年的奋斗书写了中国卫星导航事业的辉煌篇章。未来,他们将继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奔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力量。正如他们常常默念的北斗精神,这不仅是他们的座右铭,更是他们对国家、对时代的庄严承诺。(葛予洁陈璠)
● 既看台上一分钟 又看台下十年功
前不久,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某系在总结表彰大会上,通过创新奖项设置,既表彰显性成绩,又肯定隐性贡献,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该系领导介绍,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团队协作和个人努力的高度重视,也为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总结表彰大会上,该系别开生面地增设了“型号大师”“最靠谱搭挡”“业务小能手”“最佳风貌奖”等特殊奖项,打破了传统表彰模式中仅关注显性成绩的局限。这一创新举措源于该系党委对团队协作和隐性贡献的深刻认识。
该系激光陀螺团队历经50余年的持续努力、三代人的接力奋斗,成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该系党委在工作中了解到,在取得显性成绩的背后,是大量基础性工作和团队成员的默默奉献。这些工作虽然短期内难以显现成果,却是科研探索不可或缺的基石。为此,他们在奖项设置上特别增加了对这些隐性贡献的肯定,以激励团队成员在基础性工作中保持积极性和创造力。
“我们系始终坚持事物都是联系的观点,不仅关注一时一人的表现,更注重团队整体的贡献。”汪教员介绍,该系在评功评奖时,既看个体表现,也看团队协作,强调每项成绩的取得都是项目科研人员、教学保障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正是在这种“既看台上一分钟,又看台下十年功”的理念指导下,过去一年,该系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奖团队奖励,4名教员在全国性教学比赛中斩获一等奖,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所带学员荣获中国激光杂志社首届青衿奖等多项殊荣。(刘和明)
● 量体裁衣 分层施训
近日,研究生院研究生学员某大队在军事训练中探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分层级施训,有效提升了训练质效。该大队摒弃传统的“一刀切”训练模式,根据不同年级和能力水平的学员,实施差异化的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学期伊始,该大队依据学校《2025年度军人研究生军事训练与考核计划》,召开议教议训会,深入剖析2024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2025年军事训练工作要点》和《2025年战备工作要点》,着重强调推行精细化训练管理模式。通过科学设计训练内容,该大队实现了“训练同频不同步,分类精进一盘棋”的目标。
在初春的清晨,该大队组织队列训练时,同步开展3种不同课目:2023级直招入伍研究生进行“四会”教学法训练,2024级直招入伍研究生进行单个军人徒手队列指挥训练,应届直读研究生和在职干部学员则进行班队列指挥训练。该大队领导表示,这种分层施训模式有效避免了“齐步走”的现象,确保了训练质效。
此外,该大队在军事体育训练中采取“固强补弱”模式,针对体能薄弱人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组建“强化组”进行一对一帮扶,学员的体能水平明显提升。直招入伍研究生韩硕表示,相比以往“一刀切”的训练方式,现在的精细化抓训让他受益匪浅。
据了解,该大队还利用学校选课时机,抽调战伤救治比武骨干组建教练员队伍,对新入学博士学员和2024级硕士学员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优良率较去年提升了15%。通过不断优化组训模式,大队各项军事训练稳步推进,学员训练劲头十足。(曹利群)
科大要论
● 从《哪吒2》现象看强军文化创新发展
单日票房突破六亿、荣登全球影史票房前五、中华文化符号闪耀纽约时代广场......《哪吒2》以颠覆性创新诠释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为新时代强军文化建设带来重要启示。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应借鉴其文化创新经验,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先进军事文化体系。
聚焦强军目标,深挖传统军事文化富矿。《哪吒2》制作团队创造性地将青铜饕餮纹、八卦阵等文化符号转化为视觉奇观,启示我们:强军文化建设必须深耕中华优秀军事文化沃土。习主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系统梳理“尚武精神”“精忠报国”等传统武德文化,激活“战阵韬略”“甲胄文明”等军事文化遗产,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强军实践,构建“能打仗、打胜仗”的价值坐标。
聚焦备战打仗,推进军事文化创新迭代。主创团队突破传统打造“三头六臂”新哪吒,这种“形变神不变”的创新思维,恰是强军文化建设需要的辩证法则。要紧扣战斗力标准,推动军事文艺创作从“演兵场”向“练兵场”转型,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沉浸式教育平台,让数字化兵棋推演、智能化战术训练等前沿元素成为文化创新载体,实现军事文化与科技革命的深度融合。
聚焦基层土壤,构建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影片“萌化”神话人物的叙事策略启示我们:强军文化必须扎根基层。要打造“战味浓、兵味足、硝烟味重”的文化产品矩阵,将练兵备战典型事迹转化为影视剧、动漫、兵说兵事等鲜活形式,培育“学员工作室”“学员队微剧场”等基层文化品牌,用“00后”学员的话语体系讲好强军故事,让强军文化既有“高原”又有“高峰”。
当前,我军正朝着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强军文化建设要始终立起备战打仗“风向标”,把准铸魂育人“定盘星”,构建“传统+现代”“矩阵+爆款”“专业+群众”的创新生态,让强军文化真正成为催生战斗力的精神引擎,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闻辰阳)
校园短波
近日,学校“向阳”辩论俱乐部举行以“向阳而生”为主题的2024年度总结大会暨新学期迎新活动,展示了辩论俱乐部自2022年成立后获得的优异成果,以及俱乐部主题歌曲《向阳而生》,并颁发了俱乐部成员专属纪念卡。(王俊杰、强荣杰)
图片新闻
近日,军政基础教育学院组织学院保密工作队伍成员前往湖南省销毁中心参观见学。图为讲解员讲解该中心保密文化。(高旺、徐灵)
四版 科大文苑
本期文章目录
“天河”文化
“高地文化谱系”系列文章
□计算机学院
与看书写作有关的日子
□王明洪
一生铸剑 舍家护国
□马竣熙
腊肠勾家思
□臧文卓
三月写生
□沙弦
摄影作品
朝气(秦文佳)